Search

[017 交換日記:尊重孩子]

淑婷:

上個禮拜,我去兒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017 交換日記:尊重孩子]

淑婷:

上個禮拜,我去兒子的幼稚園接他放學時,在教室的門上看到兩張紙。一張紙上寫的是媽媽會做的事,另一張則是爸爸會做的事。筆跡看起來是大人的,但是內容很童言童語,應該是小朋友一起腦力激盪,老師再抄下來的。

我讀著這些句子(「媽媽會烤餅乾給我吃」、「爸爸會帶我騎腳踏車、和我一起做一些蠢事」、「媽媽會給我念睡前故事」…),一面露出會心的微笑。然後,有一個句子打中了我,讓我目瞪口呆。它說的是:「媽媽會尊重我。」

為什麼這個句子會讓我這麼驚訝呢?我想,那是因為「尊重」從來沒有在我的童年中以很稀鬆平常的姿態存在過。一個波蘭幼稚園的小朋友竟然可以得到媽媽的尊重,而且他也注意到這份尊重,還能把它說出來,對我來說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。

每當我回想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「尊重」,我能想到的都是比較不平常的情境,比如說小孩破壞了規定,就會有大人叫他「要尊重別人、尊重團體」。不然,就是比較教條式的「尊師重道」、「要先自重,別人才會尊重你」。

彷彿,「尊重」就像老師手中的教鞭,平常不會出現,而當有一些不好的事發生,它就會跳出來維持秩序。它也是只屬於、只聽令於某些人的(就像教鞭屬於老師),我們小孩子無法使用它。或者說,我們使用它是有條件的,只有當我們「尊重別人」(其實指的是很乖、很聽話、很安靜、不要打擾到大人),我們才配使用「尊重」這個字。

我一直記得我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的一個畫面,有一個同學在被老師處罰的時候,和老師說:「我爸媽說老師應該尊重我們。」老師冷笑一聲,回答:「你自己都不遵守規定,都沒有自尊了,這樣的人不值得尊重。」說完,就啪一聲打了下去。

我想我那時候就領悟到,在許多大人心中,尊重並不是普世價值,不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利,而是你要付出一些代價,給予大人他們想要的東西,才可以得到的獎品(當然啦,我那時候無法這麼有條理地去解釋這個概念,我只是很單純地想:「要乖才不會被打,還有,不要像我同學那麼笨,還去談什麼尊重。」)。

可是,如果尊重真的是需要照著遊戲規則走、付出代價才會得到的東西,那為什麼老師什麼也沒做,就應該得到學生的尊重?而且,當老師對我們做了不好的事,比如,因為一個女同學在被打之後沒有哭、反而微笑,老師就一直打她,還說:「我要打到妳哭為止。」這樣子我們還要尊重她,那是什麼意思?

為什麼我們被教導要尊重、感謝傷害我們的人(小時候在學校被老師打都要說謝謝)?為什麼我們的感覺、我們的喜怒哀樂、被公開處罰、羞辱的屈辱感和恐懼,卻不被尊重?為什麼有些大人口口聲聲尊重我們的選擇,但是當我們的選擇與他們不同,他們又不高興,還是執意他們的選擇,說這樣才是「為我們好」?

這一切,都是因為我們是小孩子嗎?因為我們是小孩子,我們的感覺就不是感覺?我們的意見就不是意見?因為我們的身體比較小,我們的權利就比成人矮一截?

最近有一個新聞事件很令我不安。一個美國華盛頓州的十三歲少女從橋上跳下來自殺了,一開始人們懷疑,那是因為她父親把懲罰她的影片放上網(他把她的一頭長髮剪掉)。但是後來警方調查發現影片不是父親放上網的,讀了少女的遺書後,他們認為少女是因做錯事自責而尋死,自殺動機與影片並無太大關係,因此沒有起訴父親。

也許,自殺動機和影片,或者和剪髮真的沒有任何關係。但是,我還是無法想像,什麼樣的父親會用「把女兒的頭髮剪掉」來做為懲罰?

我想起更早之前,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一個爸爸,在發現他的兒子會去霸凌同學時,給了他兒子一些懲罰,然後把他兒子的名字、照片公開上網,鼓勵大家分享。之後,這張照片被全世界瘋轉,在台灣也上了新聞網站。

這兩則事件的共同點,是家長用羞辱的方式「教育」小孩。我們知道女孩死了,而男孩將來會有什麼樣的命運,我們不知道。他會從此改過自新、不再霸凌同學嗎?還是,他會就此懷恨在心,長大後人格扭曲,搞不好會變成一個拿著機關槍到街上掃射的兇手?

打罵和羞辱是一種教育嗎?如果妳問我,我會說:這些行為並不是教育的一部分,也不是它必要的手段(雖然我們經常聽到:打罵是必要的,大家都是被打罵過來的,都沒有出問題,如果小孩子連這點壓力都承受不了,怎麼面對外面的世界…之類云云),而是一種無法被正當化、正常化的虐待。這些虐待留下的心理壓力,可能會延續很長的一段時間。

拿我來說,因為在學校遭受到身心虐待,然後更慘的是,發現父母也無法保護我(他們知道這是錯的,但是跑去和老師溝通後,卻被老師譏諷,連帶讓我受到譏諷,後來,我就不再向父母求救了),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有很深的無力感,覺得世界是有壓迫性而且殘忍的,是我無法改變的。這無力感一直跟隨著我,讓我的人生籠罩著陰影,直到我當了媽媽,我才有了勇氣,開始可以說出:「我想要不一樣,我可以不一樣。」

我並不覺得,父母不打不罵不威脅就不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── 我父母就是這樣做,但只是這樣是不夠的。在那之外,應該還要有更多的東西,是讓孩子可以去抬頭挺胸,面對外面世界的殘酷及美麗的。

我還不知道那更多的東西是什麼,我正在尋找答案。在此之前,我希望我可以做到不管發生什麼事,我都會跟我的孩子在一起,而不是轉過身去,假裝他的痛苦不存在,甚至對他落井下石。

蔚昀


Tags:

About author
雖然一個在亞熱帶的台灣,另一個在寒冷的北國波蘭,但是新手媽媽淑婷和蔚昀在育兒路途上感到的徬徨無助和孤單,是一樣的。她們都曾經狂翻教養書/部落格,為了自己的孩子無法像書上/網路上的小天使一樣乖巧而崩潰,千百次自問:「我是不是遜媽咪?」但是,當她們開始對話,淑婷和蔚昀發現:「原來我們已經夠好了!」這份交換日記紀錄了兩個媽媽真實的育兒心得,以及自我的成長過程,希望可以帶給讀者安慰、鼓勵,激起更多對話,讓所有的爸媽都在育兒這條路上昂首闊步。
這是波蘭媽媽蔚昀和台北媽媽淑婷的交換日記,由一樣是新手媽媽的yoyo繪製
View all posts